五一假期一过,朋友圈那哪是摄影大赛,活脱脱是“人潮”博览会。想寻觅一方山水,结果愣是把自己变成了景致中的“堆头”。故宫、西湖、长城…哪个不是肩摩毂击,恨不得体验一把“人肉三明治”?这烧钱遭罪,图个啥?
说起这“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”的景象,乍一看是大家日子宽裕了,想出去遛遛。可细品一下,就不是那味儿了。一年到头,能喘息的日子屈指可数,不在假期里人头攒动,莫非要猫冬?与其说是“消费升级”,不如说是得了“假期匮乏症”。
这背后,咱们的休假制度略显“拮据”。人家的“带薪假”安排得井井有条,咱们呢?有几人敢堂而皇之地休完?怕影响考评,怕领导脸色挂不住,更怕丢了饭碗砸了锅。说白了,时间并非没有,是“不敢染指”。
当然,景区也一肚子委屈。他们也想提升服务质素,改善游览体验,但面对如山如海的“客流”,实在是捉襟见肘。就拿茅厕来说,平日里勉强够用,节假日立马崩盘。想增设几个吧,又怕平时门可罗雀,成了摆设。这就像个莫比乌斯环,越想破解,越无解。
有人谏言,应该错峰出行,避开洪峰期。此言不虚,可现实是,又有几人能全身而退?教师、医者、公仆…他们的假期板上钉钉,只能与大部队一同“浴血奋战”。还有那些在他乡漂泊的后生,平时忙得人仰马翻,好不容易有个长假,难道要独守空房,体验“沙发瘫”?
更何况,就算你避开了热门景点,也未必能逃过“人墙”。现如今,就连一些僻静去处也人满为患,甚至催生了“反向旅游”——人潮涌向何处,我便背道而驰。这种“躲猫猫”式的旅行,听着有些许凄凉,也映射出我们对高品质假期的渴盼。
要想破局,需要各方协力。一方面,要落实带薪休假,让大家有更充裕的时间择期出行;另一方面,景区也要精进服务,做好预警和分流工作。更为关键的是,咱们也要转换心境,别将旅游视作一项“KPI”,而是真正地享受生活,犒赏自己。
还记得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,讲述的是丹麦人的生活哲学。他们不艳羡“诗和远方”,而是将家门口的日子经营得有声有色。周末,他们或去公园野餐,或骑车兜风,或只是在咖啡馆里虚度光阴。这种触手可及的幸福,或许才是我们心之所向。
所以,与其在人潮中“窒息”,不如放下电子设备,走出斗室,去邂逅身边的美好。或许,你会恍然大悟,真正的景致,不在远方,就在你的心田。
